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
当代科学的进步发展,使人类的寿命越来越延长,就世界范围而言,60岁以上老年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老年社会的到来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年疾病的增多。据统计,在骨质疏松症中,由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90%以上。这种无声无息、缓慢进展的疾病给病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十分严重的身心和经济负担。为此,对骨质疏松症,尤其是骨质疏松预防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使疏松的骨骼恢复正常骨量,已经压缩的脊柱骨折亦无法再使其复原。因此,对待骨质疏松,其重点在于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该病的预防为主要的是青春期的初骨量和在进入骨高峰值之前达到一个较高的骨高峰量。年轻时代增加和储存的骨量越多,达到的骨高峰量数值越高,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也就越少;即使因老年生理或病理因素,出现骨量的逐年丢失,其储备部分仍可使骨质疏松的损害减少到小程度,并能应付由此而产生的骨折。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个体应加强教育,明确易患因素与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的关系。目前公认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有以下10个方面:①绝经提前或原发性闭经的女性;②曾行卵巢切除者;③身体瘦小、体重过轻者;④长期缺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者;⑤长期钙质摄入不足者;⑥有骨质疏松家族病史者;⑦骨量峰值较小者;⑧素食或营养不良者;⑨吸烟、嗜酒及过量饮茶和咖啡者;⑩种族差别,白种人比黑种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一般措施】
1.运动锻炼活动及体育锻炼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机械应力可以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的积累,减少骨的丢失。青少年时期就应加强体育锻炼,以使骨量得到增加。妇女在绝经期前应开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当然中老年男性亦应如此,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如此可以大大增强骨矿含量,减少骨量丢失。活动及锻炼的形式不能强求一致,应该根据病人情况具体掌握。老年人心肺功能减弱,骨骼的强度下降,应按照自身生理特点,采用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打门球、健身操、游泳等。运动量亦不能过大,不可急功近利,贵在坚持。美国诺丁汉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主张进行跳跃运动,研究者发现每天坚持做上、下跳跃运动的女性,1年后骨密度普遍增加,其中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增加3%。他们认为这是地面冲击力作用于骨骼,促进骨质形成所致。其实,跳跃运动很简单,其方法是找一块平地,双足同时起跳,上、下跳动,每天跳50~100次,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感单调,亦可改为跳绳,做到手足并用,效果更佳。平时不爱参加运动的中老年人,应对其加强说服和健康教育,劝其每天至少进行1次活动,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即使散步。亦有益处。
已发生骨质疏松的老人,运动量要严格掌握,有时即使轻微的外伤就可造成骨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止运动,反致病情加重。一般可采用散步、太极拳等方式进行锻炼,并配合药物等治疗,以阻止或减少骨量的进一步缺乏。另外,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力口骨量,还可以提高机体灵活性,减缓各组织器官的衰退,减少身体各部分遭受意外伤的机会。而室外活动又可使人体增加日晒的机会。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肠道对钙质的吸收,这也是通过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一种简易方法。
2.营养补充良好的营养是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和骨量递增的基本条件,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或绝经后应获取充分、合理的营养,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身体过瘦,适当参加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增强肌肉与骨骼的健壮,减缓或防止骨钙丢失,减少骨质丢失,防止骨质疏松产生。营养中各要素全面、合理是十分重要的,某种或某一方面成分缺乏,都可能对骨代谢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膳食中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质及多种维生素。
老年人的代谢过程以分解代谢为主,需要有充足的蛋白质来补偿蛋白质的消耗。而蛋白质还是骨基质合成必不可少的原料。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低蛋白血症可因骨基质合成减少而致新骨生成下降。日常饮食中,鸡蛋、肉类、乳制品等富含动物蛋白,豆类、豆制品则拥有优质植物蛋白。中老年人饮食中蛋白质的供给量一般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2~1.4g。蛋白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摄人过量。蛋白质过多不但加重消化器官和肾脏的负担,还会增加肠钙排出,不利骨质疏松的防治,应予避免。
钙质是骨矿物中主要的成分,高钙饮食可以提高骨量,减少骨质丢失。一般成人钙的摄人量,每天约为1000mg。青少年时期钙的供给应超过一般量,以增加骨量的储存,每天应达1200mg。绝经后妇女有不同程度骨量丢失,每日钙摄人量需达到1500mg;老年人肠道对钙吸收能力降低,每日钙摄人亦应达到1500mg。但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日平均摄钙量仅为400~500mg,远低于营养专家制定的标准。这可能在于国人进食以植物性食品为主,而较少饮用含钙丰富的乳制品,且植物中的钙不易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