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糖尿病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针刺治疗糖尿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如《针灸甲乙经》中载有“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腕骨主之……”之后《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神应经》、《普济方》等医籍都记载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穴方。近年国内外有关针刺治疗糖尿病的报道日渐增多,关于针刺对糖尿病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刺可使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功能增强,加强胰岛素对糖元的合成代谢及氧化酵解和组织利用的功能,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2)针刺后糖尿病人T3、T4含量下降,表明血液中甲状腺素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了对糖代谢的影响,有利于降低血糖。
(3)针刺可使糖尿病人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血液流变异常指标下降,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止血栓形成,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4)针刺能够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有利于糖代谢紊乱的纠正。
针灸部位
(1)针刺选穴。针刺治疗糖尿病常用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②主穴为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阳经选穴:膈俞、脾俞、足三里。阴经选穴: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针刺方法,两经穴位配合使用,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选穴。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①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普济方》)。② 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神应经》)。③ 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经论》)。
(3) 耳针选穴。耳针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①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针法为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 次为一疗程。②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针法: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疗效:治疗25例,疗后三多症状减轻,血糖、尿糖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针灸注意事项
唐代孙思邈指出:“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告诫后人,针灸治疗糖尿病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针刺:
①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时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迷时不宜针灸。
②糖尿病合并有皮肤感染、溃疡者不宜针灸。
③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马上针刺。
④糖尿病孕妇。
⑤晕针者不宜针刺。
另外,针刺前要认真检查针具,严格消毒,根据所取部位,让病人尽量采取舒适的体位,针刺应避开血管。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都要适当掌握,以免发生意外事故。